商洛学院港澳台事务办公室 英文版 中文版
学生出境
出国留学感悟UPM——刘静怡
2017年09月05日     (点击:)
[文章下载] [字号: ]

目前开学大三,马来西亚UPM交换一学期,现在回国将近一个月,想借这个报告机会整理一下最近凌乱的思绪,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在我过去的20年的生命里,我做过无数让我如今懊悔不已的决定,比如高考不经思考胡乱选专业、没有读双学位、没有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加入一个我感兴趣的社团而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碌碌无为中,没有认真地准备雅思考试等等,但是有一件事——出国交换——是我在做出选择时毫不犹豫并且坚信自己此生都不会后悔的决定。说起当时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

1.功利一点说,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我没有本科毕业去国外读研的机会,出国交换几乎成为了一个拥有海外经历唯一的机会。

2.当时处在大二上学期,刚入大学的新鲜感逐渐褪去,生活慢慢步入routine,学习社工实践轮番轰炸,特别想改变当时自己的生活方式。

3.对国外的向往。游山玩水、开拓视野、提升生活技能……这些大家都可以看到的好处自不必讲。我想说的是,交换生活对我三观的重塑。

过去这半年里,打着交换的幌子,我去了东南亚国家大大小小的好几个地方,在这半年里,关于“学习”的长进着实不多,但关于“生活”倒还算是有一些体悟。

这半年带给我第一个收获是更加“自信”,这个“自信”就是它最字面的意思——自我相信。很多人第一次到新的环境长久生活都会因为受到新的冲击而被动摇某些之前相信的事情,而这种新发现下的动摇又会带来对“融入”这个词的某种热衷。比如很多留学生出国前会练口语、刷美剧,试图更快地“融入”“西方文化”。但这对我来说好像恰恰相反,至少在知乎上面看过一篇文章,对我印象特别深,大意是说“见多识广”在某种含义上可能会让人变得“狭隘”,“在不同文化相遇的时候,冲突会让人意识到自己的文化位置,反过来加强自己原有的文化属性。”就比如说你在遇到一群不喜欢吃红烧肉的人之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多么爱吃红烧肉,但在你遇到之后,你反而意识到了自己对红烧肉坚韧不拔的爱,从而吃得更多。”

外国学生喜欢浅而泛地社交。他们跟你见过一面就能叫出你的名字,还没见过面就会邀请你去各种聚会;他们也的确是从“你最近好吗”开始聊到天气和球队,虽然没人真正关心你好不好;他们会为一个简单的课题争论大半天,最后得出一个丝毫没有深度的结论,在你跟他们交流的过程中虽然这种泛泛的交谈看似并没有什么深意,但是久而久之你在某一场演讲或者某一个对话中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被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当一个人在毫无防备的时候被表扬的时候,以后的积极性就会越高。所以我很感谢那些在我还什么都听不懂用特别蹩脚的英文对话时,那些同学不耐其烦的解释给我听,并给予我鼓励,让我获得自信敢于交流。

第二就是自立,不仅仅是生活上的自立,也是思想上的自立。

当一个人时,寂寞甚至孤独是必然的,但你会更加关注事物本身,并且慢慢学会与自己对话。独处的好处是可以最小限度地减少别人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听从自己的内心。我们中国人,太容易被影响,也太喜欢影响别人。

我们评价事物的眼光会被别人影响,我们做决定时会被亲人朋友甚至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绑架。西方社会的价值取向则更为多元:纵使一个人去餐馆吃饭服务员不会投以惊讶的眼光,而是一切如常,热情招待;有人23岁就已经结婚生子的和丁克都不会被认为是异类。相比之下,中国社会的包容性差了许多,但她并不否认可能性。

每当做选择、做决定时,咨询的过程必然是有的,但还有一个过程比咨询更为重要:独处,不受任何人、任何社会主流观点、任何功利心的干扰,只问自己,问自己想要的东西,问自己喜欢的生活,问自己想过的人生。只做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并为之负责。只有这样的选择才能让自己日后不后悔。对于题主此时的犹豫和日后的诸多人生选择,想必应该都是有益的。

第三个收获则是所谓“包容”。

虽然我这半年里说过马来的很多坏话,但马来西亚的小国寡民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带来了一个好处,那就是他们每个人都不太愿意——所以你也不能,把他们归为某种同质的文化。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包括宗教信仰、语言、饮食、礼仪、风俗习惯等。其中最大的差异是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不同。中国文化把人看作群体的一分子,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西方社会遵循个人价值至上的原则,提倡个人利益为最高利益,强调主动进取,追求自由平等、自立自强,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并把它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所以,我得以见到了很多自己觉得自己很特别的人和自己觉得自己很独特的想法。在大马见到的林林总总都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原本喜欢和所属的生活方式,但也在同时让我以一种“哥见惯了奇葩,再奇葩的也不怕”的心态变得包容了起来。有人在putarjaya的一幅画前面看上一整天,也有人一个月里跑到了八座不同的岛屿去旅游;有人恨不得每天跟女朋友形影不离活成一个人,也有人每周换上一打床伴。虽然有人把外国人听到你的什么经历都用“It’s interesting”来回应比作是一种“呵呵”,但如果真的能对所有人说的所有故事都以一种“It’s interesting”的心态来感受,也应当是很美好的。

总结来说,我理解的包容应当是——我见惯了千种活法,却不羡慕、不嫉妒、不鄙视,同时能坚定地活好自己的那一种。

第四是有关学习方面的---创新,一直觉得创新这个词距离我们忽远忽近的,近是因为学术报告啊交流报告演讲等等一系列有关学习的都会谈到,而远是因为听到做不到。就简单例子来说,做实验。我深有体会的一次就是水利水电课实验,这也是我选的课里面唯一有实验的一节课。最后一节评选课,分组过后每组抽到的实验都不同,然后组员之间相互讨论,要做自己做一次试验,实验器具都要自己DIY,并且这个实验要史无前例还要和之前的实验达到相同的效果,我听到的时候觉得这是个不太可能的任务,因为我们从来都没有接触过就更别说做了。经过了一周激烈的讨论,我们组也开始着手做了,虽然我们在讨论的时候听不太懂,但是大家也都在尽力地跟上。这个小组实验吧仅仅要包括做实验的过程,就连思路,理解都要一一录成视频传给导师,每个人都有分工,我是负责理解的那一部分,让当地的华人讲了好几遍我才差不多弄明白,做PPT的时候真的觉得好难,连续三天都是晚上2.3点钟睡觉,但是成果出来之后,她们都说做得不错我心里也乐开了花。我觉得创新不仅仅要从交流中获得更要从生活中汲取,要敢于想敢于做,并且要立马行动!

最后一个收获则是大马生活带给我心态上的一个结结实实的裨益——以一种更加闲定的生活方式来体验生活。我旅行的最后一站是位于马来西亚半岛西北部的一个小镇,槟城。这个小镇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壁画,大家不远万里的过来,所有人都在大街小巷拿着地图气定神闲的找壁画。它的本质是一种对幸福感的体察力,而这种体察力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心态而并非一定是具体行动。也就是说,我们不一定需要放弃创造力和效率。哪怕只是每天早上认真地吃一个早饭、用心地选一件衣服,或只是间或从电脑跟前站起来走动两步,都能让我们从总是手足无措的风风火火中保留出一份浪漫和趣味。

更加相信、更加包容,再加上些许改变——我在大马生活的这半年。

生活那么美好,我们怎么甘心堕落。

感受了当地人的热情,初到马来西亚看着一片绿野时心里的开阔,在陌生的国家当路上每一个人都对你微笑时内心的激动,那时候你会豁然开朗,忘记所有阴霾。

转眼间时间过得很快,我不敢说我在学习上有大的进步,但至少在我看来我成长了,这样就无悔了。

这一段生活,让我懂了:有趣的生活不会眷顾无趣的人。当你觉得routine一样的生活无趣时,请不要大意地去追求改变吧!读一本新的书、学一道新的菜、学一门新的语言、做一项新的运动、学一种新的乐器、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旅行、从事一项完全不熟悉的工作……人民喜爱新鲜,却又惧怕陌生,但不勇敢而又懒惰的人无权享受生活未知转角处的精彩。不大意地去尝试、尝试!

回国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曾经非常沮丧,回到了8个人不到20平米的寝室,回到了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似乎那半年经历的事情似乎一下都变得像梦一样飘渺了,变成了相机里的影像,似乎自己的生活又没有什么改变了。但似乎又有什么开始改变了:生活态度、思维方式那点细微而又妙不可言的改变。

真的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这样能够强烈shock到我并刺激我去改变的机会。要一直保持热情和冲劲是艰难的,但是我的愿望是,每当将来的我在迷茫、绝望、失意之时,每当我想起这段时光,还能继续有勇气追逐着太阳奔跑。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