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学院港澳台事务办公室 英文版 中文版
学生出境
开拓学术视野,探索能源未来---电信学院电气2401班李天宜
2025年08月30日     (点击:)
[文章下载] [字号: ]

八月的香港,湿润的海风里裹着这座城市的活力与创新气息。为期七天的研学交流,为我平凡的大学生活添上了一道深刻的印记。作为商洛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我非常幸运地加入了这次赴港交流计划——不仅在学术上收获颇丰,更在跨文化的体验中,看清了自己未来更多的可能。

此次研学的首站,是参访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等几所顶尖高校。每所大学气质各异,却共同传递着“学术为基、创新为魂”的精神。港城大的红墙绿树间沉淀着厚重历史,而实验室里,师生们正围绕“智能电网优化”展开热烈讨论。那种开放与协作的氛围,打破了我对科研的传统想象。在香港科技大学,面朝大海的新能源实验室中,光伏储能系统与水电解自动小车的现场演示让我印象深刻——原来算法可以如此灵动地调度能源,自动化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的公式,而是真切可感的技术语言。

而在香港城市大学的课程学习,无疑是此行最大的收获。在香港城市大学里,我们参与了以“能源与先进材料”为主题的全英文授课课程。对我这个习惯了中文教学的学生来说,这不仅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突破。教授通过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锂离子电池的研发历程,从电极材料的微观结构到性能优化,每一点都需要我全神贯注地理解。那几天,我提前查好单词、课间抓紧讨论、课后反复对照笔记,虽然紧张,却异常充实。我开始学会用另一种语言思考专业问题——比如如何兼顾电池的能量密度与安全,又如何实现新能源材料的绿色量产。这些问题,从此在我心里扎根。

课程尾声,我们小组合作完成了一份题为“Microelectrochemical Approachesin CO2Electroreductionon Nanostructured Metal Electrodes”的报告,并进行了全英文展示。我负责的部分是关于“Application of Micro Electrochemical Sensors in Battery Fault Detection”部分并对整个项目进行总结。当我们最终站在讲台前,流畅地阐述方案并得到老师的肯定时,那种成就感难以言喻。城大的教授特别表扬了我们“逻辑清晰、视角新颖”,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跨学科融合所带来的,是更大的创新可能。

此外,我们还参访了香港机电工程署(EMSD),近距离了解了香港电力系统的实际运作。从发电调度到电网安全,从充电桩布局到建筑节能,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高效、低碳与安全的理念。在智能电网监控中心,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的负荷数据,让我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我们所学的知识,正在真实地支撑着这座城市的运转。

七天的旅程短暂,却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原来世界可以这么大,学术可以这么活,未来的路还有这么多可能。我也更加清楚自己目前的不足:无论是专业英语,还是跨学科视野,都还需要持续积累。我也更加明确,能源转型与低碳发展是我们这一代共同的使命,而作为一名电气人,我更应沉下心来,把理论融入实践,以专业能力回应时代的需要。

这次研学,不只是一次学习,更是一次成长的洗礼。它让我跳出舒适区,在陌生的环境中重新审视自己、定义未来。返程途中,我已悄悄下定决心:要更认真地去学、更勇敢地去尝试,在电气与自动化这条路上,踏实而坚定地走下去。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