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学院港澳台事务办公室 英文版 中文版
学生出境
空间与知识的交响:香港城市大学研学之旅的深层体悟---电信学院电气2402班高曦琛
2025年08月30日     (点击:)
[文章下载] [字号: ]

踏入香港城市大学校园的那一刻,我便被其独特的“空中大学”设计所震撼。楼宇间错落有致的空中连廊不仅是物理通道,更成为知识交汇的隐喻。在这所与城市肌理深度交融的学术殿堂里,我开启了为期七天的研学之旅,体验了一种迥异于传统校园的知识生产模式,也重新思考了大学与城市、学术与社会的关系。

城大令人惊叹的是其空间哲学。校园建筑依山而建,通过多层次平台和空中走廊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每当在楼内散步时,我们总能即时观察到九龙塘的城市变迁,理论概念突然变得鲜活可触。

最令我受益匪浅的是与城大学生和老师的深度交流。在共处的日子里,我们讨论了两地教育模式的差异。香港同学强调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让我反思自己的学习习惯。他们习惯对知识保持审慎态度,善于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这种能力在信息爆炸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同时,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对未来的期待,也让我看到香港青年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城大微电子研究的特色在于其独特的“应用导向”研究范式。在参观半导体制造实验室时,导生指着一台机器解释说:“我们不仅追求工艺精度,更注重工艺的可实现性和产业化潜力。”这种研究理念体现在各个细节中——实验室与工业界采用相同标准的设备,研究项目多与深圳的芯片设计公司合作,甚至实验室的布局也模拟了真实芯片产线的流程。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模式,让学术研究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能够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源泉。

在城大材料科学实验室,我接触到微电子技术的最前沿——二维材料器件。研究人员向我们展示了基于二硫化钼的晶体管原型,其厚度仅有几个原子层。“这可能是延续摩尔定律的关键所在”博士后研究员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种国际化科研环境带来的思维碰撞,正是创新产生的重要源泉。

回顾这段研学经历,我获得的不仅是专业技能的提升,更是对微电子产业全局的把握。从纳米级的晶体管到系统级的芯片,从实验室的创新到产业的落地,从香港的研发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微电子技术正在一个多层次、跨区域的生态系统中演进。城大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研究特色,为我们提供了观察这个复杂系统的最佳窗口。

离开前夜,我漫步在太平山顶的栈道,俯瞰香港璀璨的夜景。这座校园就像微缩的香港,既密集高效又开放多元,既立足本地又胸怀世界。城大研学之旅给了我一个特殊视角——从学术高地上观望现实社会,又从市井生活中反思理论知识。

这次研学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模式的拓展和视野的开阔。城大以其空间设计和学术生态向我们展示了大学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没有围墙的学术共同体,与城市共生共长,在跨界交融中创造新知。带回内地的不仅是厚重的学习资料,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和看待世界的角度。这段经历将持续影响我的学术道路和人生选择,提醒我始终保持开放的胸怀和跨界思考的勇气。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