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学院港澳台事务办公室 英文版 中文版
教师出境
出访英国的总结报告——王怡
2016年11月30日     (点击:)
[文章下载] [字号: ]

2016年11月27至12月16日,我有幸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组织的“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培训团”,进行了为期21天的赴英培训、交流、学习。现将出访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出访基本情况

(一)出访成员

出访团18名成员来自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及全国17所高等院校,由渭南师范学院丁德科校长担任团长。出访成员具体职务及信息见附件。

(二)访问时间

2016年11月27日-12月16日

其中:11月27-12月2日 访问地点:爱丁堡;12月3日-12月26日 访问地点:伦敦

(三)访问内容

在为期21天的交流访问中,聆听了来自英国高等教育资金委员会、龙比亚大学、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凤凰卫视欧洲台等有关部门、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相关人员所做报告21场(次),访问了英国文化委员会、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苏格兰皇家音乐学院、鲍尔学会、皇家中央演讲和戏剧学院、英国创意和文化技能协会、驻英使馆教育处等14所机构及高校。

在爱丁堡期间,参观了爱丁堡龙比亚大学艺术与创意产业学院、媒体和文化中心;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苏格兰皇家音乐学院;社会科学研究联合会苏格兰分会及鲍尔学会的培训和交流。

在龙比亚大学培训期间,Andrew O’Dowd先生介绍了龙比亚大学艺术学院的整体课程设置优化情况。Jams Blake博士介绍了龙比亚大学与其他大学开展合作交流办法情况。

在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听取了Jules Rawlison博士关于本科各类创意课程的设置及评价、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等方面讲座,并观摩了及Andrew Conner博士工业设计示范课程。

在位于格拉斯哥的苏格兰皇家音乐学院培训及交流中,参观了英格兰皇家音乐学院,了解了学院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并在座谈中特别听取了学院的社会教育职能介绍。

社会科学研究联合会苏格兰分会Lorraine Simpson女士针对苏格兰目前创新产业发展现状及政府对创意产业的扶持为我们做了详细报告。

鲍尔学会是鲍尔集团旗下专注于媒体教育的产学结合组织,学习了鲍尔学会组织机构构建,采用全新教育方法,服务产业需求,与合作伙伴共同进行媒体技能教育,打传统教育僵局的新教育体制。

在伦敦期间,在皇家中央演讲和戏剧学院、凤凰卫视欧洲台、英国文化委员会、英国高等教育资金委员会、驻英使馆教育处、西伦敦大学、考文垂大学、英国创意和文化技能协会、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等机构开展了培训与交流。

皇家中央演讲和戏剧学院Joel Anderson先生及Sarah Grochala女士针对文化产业如何与其他产业开展合作,打造完善合作结构进行了经验分享。

英国文化委员会Rebecca Shoesmith女士介绍了英国文化产业的具体情况,分析了英国作为欧洲最大、世界第二文化产品出口国的原因。分享了在中国深圳、南京、北京等地考察的项目及建设情况。

英国高等教育资金委员会科研、教育与知识交流部国际关系经理Cliff Hancock先生就英国高教资金委的角色、资金如何发放、管理规定、法规的变化,以及其背后原因等问题做了详细介绍。并就高等教育的定位和方向,英国高教体系架构,英国学费上涨,大学门槛提升等现象进行了对策讲解。

凤凰卫视欧洲台市场部经理吴大巍先生介绍了英国及欧洲传媒产业发展现状及凤凰卫视企业社会责任。并带领大家参观考察。

驻英使馆教育处组织召开了“中英高等教育文化创意产业交流座谈会”,邀请资深专家对中英两国文化产业及高等教育做了比较介绍。

考文垂大学Stella Xu女士就文化创意产业专业教师培养、科研转化、在职培养三个方面做了专题报告。

英国创意与文化技能协会Pauline Tambling女士介绍了创意产业园在英国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皇家歌剧院社区发展主任Matt Lane先生介绍了目前英国创意产业的再生、挑战与回馈。并带领大家参观考察了创意产业园及皇家歌剧院部分设施。

在西伦敦大学,听取了Nick Palmer先生关于英国政府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及政府每年对文创产业拨款方案介绍。听取了David Osbon教授对西伦敦大学伦敦音乐学院课程设置、国际交流及产学结合的经验介绍。

在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进行参观考察学习,并听取了产品、陶瓷和工业设计课程负责人Nick Rhodes对综合一体化教学方法及校企密切合作的经验报告。

整个培训过程理论教学与考察座谈相结合,学习期间,学员们结合自己的管理及教学工作实践,积极穿插提问,开展讨论和交流,碰撞了思想,加深了理解。将国内实践与英国经验相对照,踊跃提问、深入讨论,大家普遍认为收获巨大、受益匪浅。

二、出访取得的成果

(一)了解了英国成功的创新人才战略和方法

从上世纪80年代起,英国的文化政策却出现了迥异于传统文化政策的目标:以创造财富为目的。在这个目标与思维的主导下,文化活动变成了“产品”,观众则成为“消费者”,而政府的艺术补助变成了一种“投资”。

1.文化创意产业被提升到英国国家文化战略层面

英国政府较早地意识到创意产业对于城市品牌和国家形象建设的战略作用,并且将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与城市营销的战略目标密切关联,在城市发展中强调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性。1990年,英国政府委托大英艺术委员会协同英国电影协会、行业委员会及各地区一起从事英国文化发展战略的起草工作。经过两年的调研、讨论和论证,在1992年形成“国家文化艺术发展战略”讨论稿,1993年以《创造性的未来》为题正式公布。1997年英国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重要产业加以重点政策支持,成立了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提出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英国振兴经济的聚焦点。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工业路径文件》中更明确地提出了“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的概念。当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具备相当规模、速度和影响以后,从发展创意产业提升到建设全球“创意中心”,实施“Think UK"(创意英国)战略。

从英国发展的路程来看,创意产业通常与城市再生相结合,特别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或社区。当城市发展面临转型的瓶颈时,文化遗产(Culture Heritage)便成为推动城市再生的主要资本,即能保存如历史的建筑、工艺和生活方式等传统文化,也能增进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的认同感,进而强化城市文化的价值。

英国区域文化产业非均衡发展的状况比较突出。从地域来看,英国是由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东北部及附近许多岛屿组成的岛国,分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4个部分。由于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分布的差异性,英国各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和程度也有差异。如英国首都伦敦以电影节、时装节、设计节、游戏节为基础,发展艺术、演艺、电影、时装、设计、数字传媒、音乐等产业,成为全球“创意城市”的典型。距伦敦100公里的牛津城是著名的大学城,英国借助名校品牌深度开发了文化旅游资源。英格兰西北部利物浦是披头士摇滚乐团的故乡,现在发展成为英国音乐、艺术、博物馆、足球队等文化荟萃的名城,被誉为“创新之城”。苏格兰高原北部大峡谷的尼斯湖,利用水怪神话深度开发文化产业而闻名遐迩。北方之都曼彻斯特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重创,但通过一系列文化升级策略却保住了往日大都市的地位。

2.英国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进行重点培育

创意产业与当今高科技产业是新兴的两个主要产业点。英国政府是第一个对创意产业下定义的政府。英国对创意产业的定义是:基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天分,对知识产权加以运用而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

英国的创意经济规模在全球仅次于美国,根据2014年公布的官方数据,英国的创意产业每年为其国家经济贡献高达714亿英镑,相当于平均每小时就有800万英镑入账。

数据显示,英国的创意经济在2013年为英国社会提供多达260万个就业机会,创意产业的就业岗位占据英国就业的5.6%。英国是去工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做创意产业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由于地价、劳动力成本、原材料等不断上升,英国已经具备传统工业优势,不能和其他国家一起来拼“大工业”,英国必须以最小的人力成本换取最大的利润,因此一定要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因而对建筑、艺术、软件、娱乐等13个创意行业统一定义打包推销。

在英国,其创意经济特别集中在伦敦和英国东南这两个地区。创意经济的劳动力占据了创意劳动力总人数的43%。英国学者认为,英国经济的未来取决于创意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表现,因为它们极具创造力,成长很快,而且不会被自动化取代,所以能够为未来的可持续就业提供基础,创意一直并将继续成为英国生产力增长和经济繁荣的关键驱动力。

英国许多学者一致认为,英国经济的未来取决于创意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表现,因为它们极具创造力,成长很快,而且不会被自动化取代,所以能够为未来的可持续就业提供基础,创意一直并将继续成为英国生产力增长和经济繁荣的关键驱动力。

英国文化委员会称,英国政府在发展创意经济议程中起了领头作用,不仅拟定了发展路线,并制定政策策略。目前创意产业在英国全境分布不均,因此还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来支撑英国的创新群体。

(二)认识到了英国创意产业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1.产业发展模式亟待转变

英国“创业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在与团组成员交流中指出“创意完全可以传授”对于创意教育,霍金斯认为“从创意最初灵感的产生,到控制创意,让创意形成,再应用到产业,进行商业化,推广作品继而鼓励人们购买……每个步骤,都可以指导。同时,他认为“作为创意经济首要因素的‘人’在中国潜力巨大。”近年来,中国创意产业有很大发展,创意文化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上海、深圳、成都、北京等城市积极推动创意型行业的发展,正在建立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创意产业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创意产业在中国有大市场,因为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市场。这是创意的机会。他还以创意经济理论勾勒出了中国的另一个“未来”。霍金斯表示“未来10年,中国可以在创意产业上赶超日本和韩国,最主要的因素在于中国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底蕴、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和规模庞大的受众。但要使这些发挥作用,中国必须将创意经济纳入到整个经济体系。尽管中国的创意产业市场还不成熟、需求不稳定、产业链尚不完整,但是,有效需求高速增长,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它是一个经济效益非常诱人的朝阳产业。这种相辅相成的特点,只要创意产业有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高效的政策支持机制,高技术的基础设施,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交易平台,中国的创意产业就会是前途无限”。

中国目前处于从“大工业”时代向创意产业过渡的时期,正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几十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发展模式单一,许多传统产业领导出现了产能过剩,而新兴产业发展不足。中国企业在以后的投资中,也要转变投资理念,摒弃刻板思维,多多借鉴全球先进的创新科技模式。

2.文化创意产业要加强保护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能够提升国家软实力,将有助于富含中国文化内涵的产品和服务走向国际市场,一方面可以为中国传统制造业打开新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还能够加快我国新媒体、动漫、网游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产业的发展也是弘扬中华文化,输出中国价值观的有效载体,让世界更客观地了解中国,提升我国国际形象,增强国家的软实力。文化创意产业是高度知识的凝结,是创新智慧的结晶。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需要加强对创意产业的保护,尤其是知识产权乃至法律方面的保护。

(三)认识到教育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英国作为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各种原因,制造业已经风光不再,所以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紧迫性非常强烈,并在教育中充分体现出来,在整个教育序列中,中小学就非常关注和培养对创意产业的认知。大学创意产业及相关的教育中,英国半数以上学校都开设有创意专业,相关专业占三分之一左右。

英国的教育体制在几百年间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始终强调教育的实践目的、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英国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注重培养人们的创造意识与创新精神。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而言,英国国民教育体制被认定为其核心机构之一,其主要特色是向下扎根,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视文化创意理念;将文化创意教育与大学通识教育相结合;创意产业学科建设重视理论培育和实践教学此外,创意思维和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创意设计等与创意产业相关的领域,而是被广泛定义在各种产业、学科教育与生活文化之中。2001年的“文化和创意绿皮书”中强调英国政府要从所有的儿童、青少年、艺术家和创意工作者做起,让他们有机会自由的发展创意潜力和创意才能。

关于教育质量始终是大家关注的重点。英国高等质量标准局(QAA),对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着全面的把控。并有着多种切实可行的举措。

1.校企深度合作

在英国社会,企业的社会参与度和社会责任感是企业成长的必要责任,业界免费进课堂常态化。企业家及企业的技术和高级管理人员非常乐意受邀进入大学的课堂分享企业成长的经验以及从业的心得。企业同时也把进校园作为品牌植入、吸引人才的一种有效手段,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2. 全新教育思想充分运用

英国高校教师专业资格证(PGCE),与硕士资历同等,全日制学习1年,业余学习需要2年,是教师从教后必须要取得的证书(由于技术的巨变,即使若干年前取得的也要重新取得),在学习的课程中,最新教学案例、新技术的辅助教学手段、学生心理/行为模式、翻转课程以及网络课程等,成为当今教师从教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多个教师共同合作同一课程课件,进行集体备课,并经过内审和外审,才能进入教学环节,从而杜绝了课程标准的随意性。进入教学环节后,还需要对所教授的学生进行心理、行为模式的调研;根据同批学生所持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及时调整授课的形式,尽管是同一门课,同一的内容,但是由于学生的心理、行为模式、习惯等不同,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授课、表述方式。其中考文垂大学要求教师15分钟更换一次教学方法。

教育与教育技术的高度融合。特别是近几年翻转课程的实践。课堂的内容以短视频的形式在网络上由学生在课前学习、观看,使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习时间,对教师的课前准备、能力提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3. 学生培养标准细节化

行业标准委员会深度介入人才培养过程。从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的设置,课程的教授过程,特别是考核。从基本的课程考核符合专业标准,到修满所有课程,整个专业的修业达到专业、行业标准,形成了一个环环相连、丝丝相扣的质量标准培养过程。

4. 师资建设多样化

对于师资,不唯学历,不唯职称。教师被定义成帮助学生成功的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吸收丰富经验的行业引领者或相关专业的博士加入师资队伍。持续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常态化培养提升。根据各人的能力及所擅长领域量身选择师资中的教学、科研以及教学兼课程的比例。

5.国际化得到特别重视

英国高校要求所有课程内容中要加入国际的内容。其中考文垂大学要求课程国际化程度达到100%。常态化进行国际参观与访问。如考文垂大学为学生报销全球三天内考察的全部费用,每天补贴400英镑,帮助学生有效考察全球相关产业,助力学生国际化视野,不局限于国内,培养学生的全球竞争力。

三、出访的启示与建议

近年来,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许多高校也设置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但英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文化创意产业体制、在高等教育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法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虚心学习。

(一)要将文化创意产业及其相关行业视为有机整体

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面对制造业向成本更低的东南亚转移,国家策略顺应新技术变革带来的工作方式的变革,提倡万众创新,自主创业的策略,可以实现就业人口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从大批量的工厂向灵活的、小团体式的互联网络结成的新工作流程网络中转移,而创意和创新正是这一轮转移中的关键。

英国现行的文化创意产业分类体系把很多本质上属于这一类别的人群和行业排斥在外,政策制定者仅仅根据某一分类来制定政策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在政策制定时,要注意吸取这一教训。要特别注意文化创意产业内部几大行业之间以及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交义与结合部分。因此,我们要整合资源,实现跨行业的发展,充分利用每一个创意,形成一个产业价值链。

(二)要制订灵活高效的引导扶植政策

英国政府不办文化、只管文化,不直接参与,而是靠政策推动创意产业发展。英国文化机构采用“三三制”的资本结构方式:1/3的投人来自政府;1/3来自社会资金,比如彩票和其他社会捐助;另外1/3来自组织自身的商业活动,如门票、场地租用费等。“三三制”充分调动个体的积极性,既提供发展空间与条件,又留有压力和风险。这种政策引导方式,要求个体必须积极主动地寻找机遇、挖掘资源、开拓市场,从而将政策和资本的效率发挥到极致。

(三)要树立起开放自信的心态

伦敦是一个世界性大都市,大伦敦有将近50个社区,其居民所使用的语言有300多种。各个种族的人,各个阶层的人都有助于推进和维持伦敦作为世界性创意大都市的地位。伦敦居于世界创意中心的地位以有几个世纪之久,其之所以拥有的经久不衰的创造力,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国内其他地区及国际移民所带来的人才资源。伦敦吸收来自国内外的各种因素,其艺术中心区的地位尽管时起时落,不过终究是中心地位占据主流。

外来移民对伦敦的贡献可以从伦敦的各种特色的历史建筑物、陈旧的工艺形式、食品、传统文化以及文化表达上看到。移民群体还给伦敦的银行业及金融业带去了雄厚的资本力量,给伦敦的商业贸易、技能技巧、产品制作等行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多媒体技术、电影制作及音乐灵感不仅仅有本土生长起源的,也有外来移民舶来的。现在,尽管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这一趋势还在继续进行着。这些对于伦敦的发展是同样重要的。

因此,我们要以开放的胸怀来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资来华投资,鼓励留学生来华学习和发展(目前英国缺乏支持本国学生赴英联邦和欧盟之外的学生贷款,是影响英国学生赴中国留学的主要障碍)。

(四)要多种形式调动人才智力优势

1.充分利用互联网+战略

人是创新和创意的主体,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第一生产力。从英国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国家明确并普及创意产业的分类和性质,搭建平台。激励小团体向互联网络联结的新分工中转移,逐步进入了由互联网联结而非仅仅是地域联结而成的文化地区群。因而不应于局限于地域限制,而要从互联网+视角出发,扩展基于互联网+战略的网络分工接连创新创意视角,找准由网络连接的文化发展群域中的定位,在各种创业孵化器中给予指导,帮助以团体方式或个人方式进入联网的团队找准在创意产业中的定位。

2.注重发挥团队作用

重视咨询与推广团队在创意创新中的作用,让策划推广团队成为搭建互通人文与科技资源的桥梁。不仅仅把创意看作是美术系学生的专业和手工艺人或者是科技企业的事,而应把创意思维纳人各种行业以及各种工作中。重视创意的咨询和推广团队,在扶持核心技艺、科技的同时,扶持一批深度认知本地资源的推广团队,从而可以从全盘的角度把各种可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五)要进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倡导师资队伍的培训多样化

在英国要担任教职,必须具备英国高校教师专业资格证(PGCE),需要全日制学习1年,业余学习需要2年,PGCE是教师从教后必须要取得的证书,由于技术的巨变,即使若干年前取得的也要重新取得。英国高校对教师的可持续性要求很高,在授课过程中,对案例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变换、课程的国际化程度,以及对教师的考核都有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因而教师培训与提升变成了一种自发的常态化行为。同时,政府提供多种形式灵活多样的手段,帮助教师水平提升。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在对高校教师的要求上,不再唯学历、唯职称,应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探索多样化的培训与考核方法。

2.学生培养标准的细节化

探索学生培养标准的细节化对各个不同类型院校,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生制订不同的培养标准。组建行业标准委员会来深度介入人才培养过程。不再是一个专业制订一个笼统的培养计划,探索培养计划的多样性,切实发挥每个学生所长。

3.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企业社会责任应提上日程,将业界进校园明确为企业社会责任,保证校企合作的常态化、深度化,构建和谐的双赢环境。

四、回国后需要跟踪落实及需督办事项

联系自己工作实际,对本次学习培训进行了认真地反思总结,后续重点工作落实如下:

(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

结合学习培训,消化吸收英国高校及兄弟院校好的经验方法,深入反思我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现状,对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实验实习、师资队伍各方面进行规划改革。

(二)教学方法改革深入讨论

组织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深入讨论,转变观念,对教学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细化各种方法,学习考文垂大学,要求教师在同一课堂中变换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三)师资队伍建设提升

为学院师生进行英国出访学习经验交流,分享学习心得。鼓励教师采取多种形式的持续学习与提升,鼓励教师多方努力,克服困难,“走出去”到业界锻炼,提高实践能力;将业界人士常态化“请进来”,培养提高学生实践水平,从小到大,实现双赢。

(四)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从自已做起,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扩大视野,开阔心胸,虚心汲取先进经验与文明成果,为我所用。既不夜郎自大,也不妄自菲薄。有信心,有恒心,为学校发展,为教育事业做好工作。

(五)将创新内化于工作学习

将创新内化于工作学习过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创新的精神和勇气,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扎实做好专业建设,为学校转型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